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审判研究 浏览正文
浅谈法官的职业素质及养成路径

泰兴市人民法院  徐辉云

  一、法官职业素质的概念及其内涵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等诸方面的先天条件及后天学习、锻炼的综合结果。法官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以职业操守、司法能力概括之,也有人以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人格素质概括之。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法官应当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呢?笔者认为,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法官素质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优秀的政治素质

  法官必须将法律思维与社会思维、政治思维结合起来,法官讲政治不是进行政治投机,而是在路线方针、大是大非原则问题上拥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在严格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问题。坚持审判不忘发展,执行不忘稳定,协调不忘公正。

  (二)完美的道德品行

  道德既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调整和评价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社会规范。作为法官,不仅要具有一般的社会公德意识,更应该具备法官这一职业所要求的特殊职业道德。法官应当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对人民群众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怀,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司法为民”。

  (三)扎实的法学功底和娴熟的司法技能

  法官应当具有深厚、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法官适用法律不能只是完全机械地照搬法条,而应根据立法意图、法理原则正确释明、运用法律。故法官不仅要熟悉法律条文,还要通晓法律规定背后的法源、法理,拓宽理论视野,了解法学研究动态。  

  法官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娴熟的实践技能更为重要。司法技能主要包括庭审驾驶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法律适用能力、诉讼调解能力和裁判文书的制作能力等。这些能力的获得不能仅从书本上获得,需要通过长期的司法实践摸索、积累、总结而得。在“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工作方针下,调解能力也是司法能力,一个优秀法官应同时具备良好的裁判能力和调解能力。

  (四)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

  法官所面对的案件有各种各样的的类型,可能涉及文学、艺术、金融等多方面。如果法官仅仅就案办案,不仅难以弄清案件事实、查准症结,还会陷入脚痛医脚、头痛医头的境地。所以法官须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结中找到开解矛盾的钥匙。

  法官还应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亦文章”。丰富的社会阅历有助于法官找到解决纠纷的最佳办法,也能够形成敏锐的洞察力,更加有助于发现案件背后的因素和纠纷形成的根本原因。

  (五)开放的创新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的立法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为法律是有限的,而社会生活却是无限的。“有限的”规定和“无限的”事实之间,“稳定的”法律和“多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再者,法官所面临的案件类型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网络纠纷、利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等类型的案件不断涌现。在此情况下,法官要准确把握立法意图,在法律原则框架内以自己的智慧和法律素养,将法律精神融化于案件事实之中,进而发展法律。

  (六)较好的体格素质

  毛泽东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官的工作既是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也是艰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随着各种类型的案件迅猛增长和人民大众对司法需求期望值的提高,更加重了法官的身体和心理负担。因此,一个好的法官不仅要懂得工作,也要懂得休息,学会“痛并快乐着”。

  (七)良好的司法形象。

  司法形象是指法官对当事人的态度、言语、举止等,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是社会公众对法院的最直观的认识。法官的态度应当谦和,言语应当文明,举止应当大方。

  (八)高度的自律精神

  法官除了应模范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外,还应遵守各种纪律、制度,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法官也是人,也有人的弱点,容易受到诸如金钱、权力、美色、娱乐等的诱惑。但是,法官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能够拒绝物质诱惑、坚守道德原则的人,才能取信于人,服务于民。

  二、法官职业素质的养成

  所谓养成,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法官职业素质养成的必要性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一个精彩的比喻:“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是加速器,是助人腾飞的双翼;坏习惯是枷锁,是难以挣脱的羁绊。习惯支配人生,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法官的职业素质水准,不仅关乎法律实施的效果,而且关系国家司法制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乃至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具体进程和水平。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不公正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法律最终要依靠人来实施,法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判的质量和司法的公正。

  从社会现象看,尽管一般社会舆论对于司法的公信力尚存较多怀疑,但是人们对于宋鱼水等先进模范法官所作的司法裁判却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感,仿佛对于法官人格、人品的认可,已经超越对于案件是非曲直的价值评判。由此可见,法官个人的职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司法裁判效果的重要因素。关于这一点,本人深有感触。记得几年前我在组织一起附带民事案件的双方当事人调解时,刚开始双方都不太信任我,唯恐我会偏袒对方。后来我推心置腹的跟他们讲:“我与你们双方素不相识,无亲无故,亦无怨无仇,我有什么必要不公正呢?你们可以去向我的同事打听我的为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最后,双方都欣然接受了我的意见,并且表示感谢,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了解的结果是“徐辉云很刚正(原则性很强),水平也不错。”反之,如果他们对我的人品产生怀疑,即使我的意见是正确的,他们也不一定愿意接受。

  从理论上讲,刑事法官的职业素质与其他法官的职业素质标准是同一的。但是,与其他法官相比,刑事法官接受传统的诉讼理念影响较大,承继以往的经验较多,尚未充分认识人性化执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刑事法官容易受到侦查员、公诉人的影响,不易形成中立意识; 刑事法官往往就案办案,忽略政治、经济发展对刑事审判提出的新问题。法律对新的法律关系的保护,首先会反映到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中,刑事法官接触到的涉及社会变革、科技发展的案件,在时间上和数量上往往会晚于、少于民事法官,这就要求刑事法官更加注重与时俱进。

  (二)法官职业素质养成的途径

  1、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

  大学教育固然非常重要,可以提供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但不能养成法官的职业技能,与司法实践尚有距离。以国家法官学院为首的法官教育培训机构,须突出自己的教育特色,培养法官的职业技能。

  法官的职业素质之一是政治觉悟,政治觉悟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在法官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里,要旗帜鲜明地设置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法官培训不能仅仅是新法律的培训,还应该增加文学、历史、哲学及社会经济、国情等内容的教育。法官培训内容的拓展,不仅有助于法官人格修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审判。

  法官的司法能力,是业务培训的主要内容。其一是方法的培训。包括事实认定的方法、裁判规则寻找和解释的方法、事实与规则嫁接的方法、裁判结果的综合考量的方法等。其二是审判规范性的培训。司法文书是法官的最后作品,如果作品不规范,说理不清、法条引用错误,甚至错别字连篇,则会严重损害法院的形象和裁判的公正性。其三是解决司法实践中新型疑难问题能力的培训。其四是新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培训。

  法官教育培训机构还应开展法官司法形象的培训。司法形象不仅指司法礼仪,也包括作风、态度等。如果法官司法形象不佳,即使其判决公正,群众也会对判决打上问号。“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教育培训机构也要对法官进行理想教育。选择法官职业,不仅是为了谋生,更主要是为了公平正义的理想。因此,守得住清贫和寂寞,需要极大的勇气。

  法官教育培训机构还必须注意培训方式的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关系,就如食材与烹饪的关系。没有食材无法做出美食,但烹饪手法的高低,决定了食物的受欢迎程度。无论是政治培训还是业务培训,如果缺乏吸引人的手段,则事倍功半。

  2、自我教育对职业素质形成的作用

  无论是国家法官学院等法官教育培训机构还是所在法院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时间总是有限的。“自己是最大的教育者”。笔者认为,自我教育在职业素质的形成中起到最为基础的作用。在自我教育中,“自学、自律、自省”是法官自我教育的三个层面。

  首先要自学。政治修养、人文修养、职业能力、司法形象等均可以通过自学得以提升。从书本学,向他人学,从实践中学。法官应该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其次要自省。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自省是一个人加强自我修养的重要境界,是升华心灵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最后要自律。法官也是人,也有社会交往,但是法官需要约束自己的业外活动。不是说法官家里不能高朋满座,不能参加社会交往,倘若“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那自然是一种美好的境界。但是,很多的社会活动,往往是为了不当利益。现实中法官交友不慎致使自己行为失范的例子屡见不鲜,尽管各地法院纷纷推出约束法官业外活动的行为准则,但是约束业外活动主要还是靠法官的自律。

------分隔线----------------------------

Copyright(c) 2012 泰兴市人民法院主办 备案号:苏ICP备12073305号-1

地址:泰兴市国庆东路151号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